01.02.2019

早期九龍城區學校的發展

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 黃棣才博士

南九龍雖自1860年割讓予英國,但一直發展緩慢。直至1898年新界租予英國後,港府興建九廣鐵路和拓展道路,包括亞皆老街和窩打老道,九龍才有大幅度發展,油麻地開始城市化。如1913年有葡萄牙商人梭亞於太平道開發歐人社區梭椏花園城市,繼而有1920年代的九龍塘花園城市和九龍城啟德濱發展項目,以及旺角和深水埔的城市化。

以界限街為南北分界,南至天光道,北至蘭開夏道,西至窩打老道,東至書院道和天光道兩處山頭,為主要的學校村,這校區位置原在開埠時是丘陵地帶,人口稀少。但隨著九龍的日漸發展,不少學校陸續選址於這裡紮根,而從這些學校的創立時間、位置及歷年變遷,我們可看到1920至70年代香港教育的發展歷程。

拔萃男書院

原位於港島般咸道的拔萃男書院是最早建於九龍塘的學校,1869年成立,1917年計劃遷校,港府便撥出現址,緊貼於由英國商人義德於1922年開發的九龍塘花園城市,其有約兩成是綠化開放空間,目的打造城鄉共融的社區。可惜1925年受省港大罷工影響,書院舊址買賣告吹,陷入財困,要縮減規模。1926年2月遷校時,校舍頂層尚未興建。

1927年3月,軍部徵用校舍一年,遂以旺角警察訓練學堂上課,即現今旺角警署地址。1928年,軍部交回已完成頂層的校舍,並向校方索取高昂建造費,校方只好出讓土地予嘉道理爵士以渡過難關。日佔時,校舍用作日軍醫院,1946年3月21日,校方取回校舍,尚未港大畢業的校友張奧偉代理校長一職。往後陸續加建校長宿舍、體育館、新翼、新新翼和游泳池。

2000年開展大規模的千禧擴建規劃,2003年轉為直資學校,2004年增辦直資小學男校,2009年加設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。

拔萃男書院主樓

喇沙書院

1930年代,港府進一步發展九龍仔、九龍塘、何文田和啟德機場。1934年,港府將九龍邊界山頭和谷地所在開闢為道路界限街,而喇沙書院就於1932年在界限街以北山邊完成校舍工程,同年成立,至今成為香港學生最多的天主教男校。

喇沙書院校舍屬古典復興主義建築,平面呈目字形,有大圓頂教堂、課室、禮堂和宿舍等。校園有一個標準足球場連跑道、一個排球場、兩個網球場和三個籃球場,宏偉的校舍成為九龍地標。可惜受戰事影響,1939年港府徵用校舍作為醫院,日佔時用作倉庫。1949年被軍部徵用為醫院長達10年,學生只好在巴富街軍營的木構平房上課。

喇沙書院舊校舍

由於徵用期間缺乏保養,需頻密維修,因而決定重建。1978年長江實業購入上蓋地段,發展為碧華花園,條件包括慈善捐贈造價五千萬元的新校舍和數百萬元的設備。由於處於飛機航道範圍,高度受到限制,需將地基挖低以安置新校舍。新校舍1982年2月19日開幕,佈局如雀局的四方城,是當時最現代化的校舍,包括有中央冷氣系統,雙層玻璃窗以阻隔飛機嘈音,體育設施亦一應俱全。

1957年,喇沙書院改制分為中學和小學,西面附屬建築成為喇沙小學。附屬建築曾於1949年被徵用為九龍英童學校臨時校舍,1950年用作九龍官立上下午校,其後擴建,2005年重建。

瑪利諾修院學校

瑪利諾女修會於1921年來港傳教,會址在玫瑰堂旁邊,1925年創辦瑪利諾修院學校,當時只是一所幼稚園,1931年,校舍遷至太子道。1936年現址校舍啟用,設有幼稚園至預科班。1953年增建修院,1960年中學部遷往何東道5號新校舍。

主樓平面呈回字形,一至兩層高,糅合多種建築元素,歸納為自由新都鐸風格。主樓和修院風格一致,採光充足。每個課室都有放書包的小房間。課室都有一面綠板,寫了學校規定使用的英文潦草字體。

瑪利諾修院學校

香港培正中學

香港培正中學原稱私立廣州培正中學香港分校,正校私立廣州培正中學校原稱培正書院,是廣州浸信會教友於1889年開辦的男校,曾多次遷校和易名。1931年,香港浸信會購入鄰近梭椏花園城市的何文田地段,計劃設立九龍分堂,後因環境偏僻和發展期限將屆,遂將土地轉讓廣州培正中學設立分校。1933年,香港培正分校於現址西段創立。1950年使用現在校名,同年港府撥出現址東段擴建校舍,校外馬路定名培正道,校舍與何文田學校村有一段距離。

香港培正中學

中央英童學校

中央英童學校(Central British School)以1946年作為創校年份,1948年改稱英皇佐治五世學校(King George V School)。它的歷史可追溯至1894年的九龍書院(Kowloon College),位於彌敦道136號,1902年重建,改為九龍英童學校(Kowloon British School),1923年改名中央英童學校。

1936年,因場地不敷應用,遷往亞皆老街現址新校。1937年8月至9月,曾用作收容亞洲皇后號難民的營房。1940年7月,用作駐港英軍醫院,日佔時仍用作醫院,1945年用作英國皇家空軍醫院。1946年9月,校舍解徵復課。1977年開始招收所有國籍學生,1979年分拆中小學並加入英基學校協會,小學部改稱九龍小學(Kowloon Junior School),以1902年為創校年份。

最先在何文田學校村興建校舍的中央英童學校

飛利女校

飛利女校由教會傳道會於1886年成立,位於西營盤西尾台(般咸道聖保羅書院現址),1912年遷往光景台,舊校舍讓作香港大學聖約翰宿舍。1924 年與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共用列提頓道校舍。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以英語授課,飛利女校則為中文學校,飛利女校於1930年開辦初中,1934年增辦高中,並計劃遷校,於1936年金禧紀念時達成。

協恩中學的主樓平面呈E字形,入口具裝飾藝術風味,兩翼為國際現代風格,主要以橫和直的線條裝飾和分割建築物。

English  |   A-   A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