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蔭下的學校 - 香港村校的歷史

「林蔭下的學校」專題展覽由香港教育學院主辦、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協辦、香港教育博物館與香港歷史博物館籌劃。展覽分為四部分:

展區A: 村校與鄉村教育的發展
本地鄉村學校歷史悠久,現存最早的學舍可追溯至清代。民間學舍如沙頭角的靜觀家塾、屏山的覲廷書室等,乃新界鄉村教育的前身。1898年,英國接管新界,對新界地區傳統的農村生活和習俗採放任政策,並無干預,新界地方上的教育著重科舉功名,由鄉紳大族主導。

是次展覽以「村校與鄉村教育的發展」揭開序幕。一套「卜卜齋」用桌椅和孔子畫像首先映入觀眾眼簾,讓觀眾感受傳統學塾的入學儀式和學習氣氛。從這裡開始,藉著照片與相關文件,道出香港鄉村教育從開埠至今七百多年來的轉變與發展,並闡述很多鄉村學校在21世紀相繼結束的無奈。

展區 B: 村校的起源
展覽第二部分講述鄉村學校的起源可分為五個類別:祠堂、家塾及書室、廟宇、義學、個人創辦。觀眾可以透過歷史照片及各鄉村學校捐贈的珍貴展品,例如校務會議紀錄、嘉賓題名冊及辦學執照等,了解各類鄉村學校的辦學特色。

展區 C: 村校的校園與教學
鄉村學校著重環境設計,大樹環繞,與大自然融為一體;偌大的校園設有籃球場、足球場、草坪,並種有各種植物。學生活動範圍寬廣,並能夠更接近大自然。

此展區介紹了鄉村學校的校園環境、學科課程及教學活動。觀眾可以透過展出的校園照片、教具和學校設施,感受在鄉村學校學習的點滴。

展區 D: 村校的貢獻與今天的村校
鄉村學校在香港教育歷史上佔有重要一環,並有著三大貢獻,包括提供基礎教育予新界學童、輔助主流學校的不足、以及增進村校與社區的關係。此外,鄉村學校師生比例較低,師生關係較為密切,部分未能適應市區學校的學童,如新移民、少數族裔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在村校可得到更適切的照顧。

而隨著社會急劇轉變,今天的村校收生多元化、校舍亦增添多媒體設施和特別室等。鄉村學校既要承傳昔日的基礎,同時又要在迅速轉型的社會發展中求變。村校的創立、發展、式微和轉化,均反映本港鄉村教育的發展,亦是香港新界社會發展的寫照。

主辦:
香港教育學院

協辦:
康樂及文化事務署

籌劃:
香港教育博物館
香港歷史博物館


-> 下載展覽海報
-> 下載展覽小冊子

日期:
2010年5月14日至2011年3月31日
*展期延至2011年5月6日

地點:
香港教育博物館

English  |   A-   A+